探秘文化市南|俾斯麦兵营,回顾老建筑之百年遗址

2018-04-07 20:48 凤凰网青岛综合
  • T大

青岛,一座年轻富有活力的城市!

一座激情拼搏的城市!

一座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

说到未来,

对于创新引领的美丽青岛而言,

一定不会让你许久等待,

而这个等待期限也许只有三年。

三年,并不长,

可以让我们懂得所肩负的责任;

三年,并不短,

可以让我们懂得梦想需要坚持。

如果三年后,

你还留在青岛,

你会庆幸,

因为这座宜居幸福美丽之城将展翅高飞。

在这里,

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青岛!

见证这座滨海名城的魅力绽放!

凤凰网青岛近期将陆续推出“美丽青岛”特别系列

探秘文化市南

图说市南老建筑

第32期

【俾斯麦兵营】

文|孙艺轩编辑|刁博雅图片|赵秋泓

怀着对历史敬畏的心情,我一路询问找到了俾斯麦兵营,如果不是青岛的老土著带着我前来,恐怕一般人已找不到此处,因为这里早已不是兵营,而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区。

 

在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青岛,德国人相继建造了俾斯麦兵营、俾斯麦炮台和俾斯麦路(现今江苏路)。其中尤为出名的就是,俾斯麦兵营,它吸引着无数文史爱好者慕名而来。

德国人喜欢用人名命名建筑和道路,这里先后建设了三座军营,以及后续建设的一座,都属于脾斯麦军营。其中就有两座的名字来自战功赫赫的将领,我们熟知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由此足见德国人对他的爱戴。

俾斯麦兵营位于青岛山(德占时期称作脾斯麦山)西侧,是现在的红岛路、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围合起来的这片区域。

说起来,当时的兵营还真是大,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当年,俾斯麦兵营作为德国第三海军营驻地,是继伊尔蒂斯兵营后的第二座大型营房。

顺着青岛土著手指的方向,来到了俾斯麦兵营的旧址,第一眼看到的是碑文上的一段文字:“此楼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5865平方米,为德国侵占青岛后建设的俾斯麦兵营营房,属德国新哥特式建筑。1914年后,曾为侵华日军兵营……” 

此时此刻,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作为当下的我们,更应该铭记的就是那段历史吧!

这里曾经是一个建筑群落,皆为脾斯麦兵营,营房建筑古典,中央与两端阶梯形以山花作点缀,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整个营房的山墙、山花、墙基和外廊护栏均用花岗粗石砌成。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最上端的花岗岩装饰,那是德意志帝国的象征--鹰徽,除了在中山路一号可以看到,这是仅存的建筑上的装饰。

其建筑精良,风格考究,依青岛山南麓而建,景色宜人。装修则极尽奢华,引进当时并不流行的抽水马桶,可谓一流屯兵场所,可惜已看不到了当年模样。

然而,奢华的装饰必然导致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出于经济上的原因,1906年,从为安置自胶州撤回的第五连而建的三号营房开始,无实用价值的装饰就逐渐开始被放弃,只有承载着传统的明廊还被保留着。

到了最后完工于1909年的四号营房,建筑的形体就更为简化,明廊彻底消失了,装饰性元素也更少,呈现出了向实用主义转化的趋势。

单就建筑的功能转变而言,俾斯麦兵营是极富戏剧性的一例。这座充满战斗气息的老建筑,在历史的演变下成为了彬彬有礼的老先生,迎接着每天在这里“求知”“参悟”的学生,在这里扎根,生长…… 

一座从建立之初到之后短短的二十年,俾斯麦“改头换面”变成了大学宿舍和教师公寓,又过几年,蔡元培、闻一多、梁实秋等名家都在此居住,于是兵营的俾斯麦彻底放下了他征途的铠甲,变得儒雅而文明。

现如今,俾斯麦兵营已经成了为2019年考验十大颜值与实力兼具的高校选择,可能他已经是国内的大学具有西洋风格的最完美的建筑群,在毁灭的建筑风潮中,能保留这一份格调怕就已经是一个奇迹。

一个城市,一座建筑,眼见沉浮,身份更替,俾斯麦兵营一直都在,他的故事仍在延续……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