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88岁米寿的袁隆平 在青岛定了个“小目标”

2017-08-31 07:13 凤凰网青岛
  • T大

农历七月初九,即2017年8月30日,他将迎来他88岁的生辰!但年龄丝毫没有阻碍他对土地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他曾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了这个梦想,他依然抖擞在田间第一线……

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稻子比花生米还大,我拿着蒲扇,躺在水稻下乘凉。——“梦见禾下乘凉,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候。”

“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正在开花和刚开过花的稻穗花药上,也就忘记了热和累。”

他——袁隆平,以一个名字就足以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国的形象!

你可以想象,当袁隆平在述说这些话语的时候,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炽热——土地上承载了他太多太多的激情!

01

他的梦想还在继续,

——以孜孜不倦,百炼成钢的姿态!

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提出四期高产目标。

1996-2000年,实现亩产700公斤;

2001-2005年,实现亩产800公斤;

2006-2010年,实现亩产900公斤;

2011-2015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

2000年,培育出“两优培九”实现一期目标;

2004年,又突破了亩产800公斤;

2011年,三期目标告破;

2014年,四期目标达成。

袁隆平跟我们数着每一期目标提前实现的时间节点,还不忘与日本作对比,“1981年,日本提出了每公顷12吨的高产目标,被我们抢先在2004年率先实现了。”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提出了第五期目标,每公顷产粮16吨,即亩产1067公斤。谈及第五期目标,袁隆平笑得甚是开怀。他介绍,早在2015年,超级稻就在云南省个旧市的试验点实现了每公顷产粮16.01吨。2016年,在全国布了8个点,实现了云南省个旧市、河北省邯郸市2个试验点每公顷产粮16吨,另外6个点每公顷产粮17吨。

“今年,我们正在向新目标——亩产1130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有把握说,有90%的可能性。”4月13日,袁隆平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向世界宣告。

02

“科学发展无止境,

我们的水稻高产也没有止境。”

中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和滩涂,涉及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一个江苏,就有三千五百万亩的盐碱地和滩涂,改造盐碱荒滩为良田,将解决中国八千万人口吃饭问题。可这件事几乎没人相信能做成,业界的人知道,碱化程度高的地方,几乎没有植物能生存。

但袁老认为,这事儿能试试。

从2012年到2017年,一共经历四五年的时间,所有的中间测交和配组的材料有三万多份。每一份材料要进行最少八次的配组。算下来有24万次,现在才有十几个小的相对来说形状比较稳定的小品种。经过不懈努力和数万次的试验,终于可以在盐碱地和滩涂土地上大面积种植——高品质碱生稻。

未来三年,能推广面积到一亿亩。这一亿亩,每一亩地如果有三百公斤的粮食产量,那么我们就有三百亿公斤的粮食,其贡献不亚于当年发明杂交水稻,也将极大的缓解我国耕地减少的严峻问题!

袁老主要事迹回顾: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

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03

袁隆平的“海水稻”梦!

袁隆平曾谈到自己的中国梦:

“我的梦想很简单,我做过两次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我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来奋斗。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如今的袁隆平又多了一个梦想——“海水稻”之梦

为什么要研发种植海水稻呢?在袁隆平的“豪宅”里,悬挂着这样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

这张悬挂着的地图时刻提醒着我们:

中国内陆有近15亿亩盐碱地啊!这些地如果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损失!

海水稻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盐碱地产值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如果全球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意义不言而喻!

袁隆平说,“只要各方力量众志成城,我们就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如今,位于胶州湾畔白泥地公园的海水稻研发试验基地已播种147份海水稻,11月,第一代海水稻有望面世。

袁隆平说:种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虫害,这些都需要成本。目前海水稻产量不高,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状态。农民种了连成本都收不回,积极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亩产300公斤,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

“种海水稻就划得来了。”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袁隆平的科研之道——让科技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

04

关于海水稻及海水稻研发中心

 

2016年10月,袁隆平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2017年5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揭牌仪式在青岛国际院士港举行。青岛海水稻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在5-10年内利用稻作改良技术改造盐碱地和滩涂。

袁隆平院士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后,担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平台,主要从事耐盐碱高产水稻、超级杂交稻和高光效应用三个方向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将在胶州湾北部白泥地公园处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和相关实验室设施设备。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实验基地,其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占地40亩,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实验田块12个。实验室总面积4200平方,其中主楼部分3500平方,辅楼700个平方。

据了解,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密切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世界粮仓”计划,同时依托青岛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土地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中心研发成果进行国内外的产业化推广,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国家,打造世界知名的水稻生物育种产业化中心。

“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这句中国谚语,在袁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今天,是他88寿辰,硬朗的身体、矢志不渝的精神是上天给他的最大恩赐,“大德必寿”在他身上是最好的见证。在此,为袁老献上一首贺寿:

【满江红-贺寿】

庚午京生、马肖年,横空惊现。

勤学练、卧薪尝胆,情浓西苑。

水稻杂交世界范,南繁北育风餐宴。

禾下梦、足履吨粮田,奇功建。

稼穑难,青史鲜。思上善,苍生念。

帅华夏种业,鲲鹏望远。

南亚扶贫工匠乐,纽约屏爆全球赞。

尚书苑、呼寿比南山,袁公健。

褚启人2017 8 30

一个生肖轮回,袁老依然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始终践行着他“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造福人类”的中国梦。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