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青岛,又一次被推向历史的拐点!

2018-11-11 22:18 凤凰网青岛综合
  • T大

10月30日,中纪委同时发布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和《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济南和青岛在各自的通报中,均提出“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一个是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一个是近代开埠的国际大港;一个是儒家农业文化的传承,一个是海洋商业文明的代表。

济南和青岛,这两座近年来始终引领山东政治、经济的城市,在如今国家中心城市的角逐中,成为山东全力一搏的“王牌”。

多一些协作,对今天的山东太重要

早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以开放促发展的阶段,集中力量发展沿海地区是必要的,没有胶东的先行和带动作用,山东经济不可能发展到全国第三。

但随着外贸加工经济的式微,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岛却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慢了下来。

作为山东经济的上限,青岛如果不能上升,其他城市就无法突破天花板,享受青岛产业转移、资源外溢的红利。这或许才是山东省选择济南作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谋求省会突破的深层次原因。

回到如今的超级城市时代,曾引以为傲的山东群山经济,的确需要一座国家中心城市,撑起发展的高度。

而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在“标兵越行越远”的压力下,山东需要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拿出自己应有的担当!

因为在这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山东要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而多一些协作,对今天的山东来说,也许比新旧动能转换还要重要。

如何摘得国家中心城市?

在“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这一话题中,我们在燥热的情绪里往往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

国家中心城市是创出来的,不是争出来的。

根据定义,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特大型都市。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九个中心城市,但是,除了北上广,其他城市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是国家中心城市,官方标准表述:支持建设。

就比如改革开放初设立的几大经济特区,现在除了深圳开花结果,其他几个都没长成大树。所谓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名号不代表一切,关键要看自己的实力。

近日,中国社科院联合《华夏时报》共同发布了“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根据测算:

国家综合中心为北京;国家重要中心为上海和广州;潜在国家重要中心为深圳、武汉、天津、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和郑州。

这个报告用功能替代的唯一性来界定“中心性”,即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体现在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更需要这座城市有能力承载起“引擎”性质的国家中心职能,这和中央巡视组对济青两市的通报是一致的。

报告选取了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信息、贸易(物流)、国际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测度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并通过对中国内地25个样本城市进行指标化测算,得出研究结果。

在这十个维度中,我们可以一窥济南和青岛在中国城市中的真实排位。

在金融和交通中心排名中,青岛济南双双上榜,但济南均列榜尾,青岛排名也是中下游。

在教育、医疗、文化中心排名中,济南均位居中游,青岛则没有上榜。

在贸易、对外交往中心排名中,青岛入围,济南落榜。

在科技、信息中心排名中,济南青岛则双双落榜。

应该说这个榜单对济青两城的评价和大家的印象高度相符。外贸型城市青岛以对外贸易和交流著称,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大港;内陆型的济南则是山东传统的文化、教育、医疗中心。

但在关键的科技维度中,无论是济南还是青岛,都没有实力进入全国榜单,这也正是山东经济大而不强、缺少新经济新动能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经济日报发布的另一个榜单《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中,青岛排名16,得分最低的项目同样是教育、科研与医疗,济南则根本没有进入20强。

济南、青岛,其实距离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科技这个关键的短板上,山东必须奋起直追了。

新经济、新动能归根结底是新科技驱动的产业升级,是后发型经济体发力追赶的不二法宝。原本籍籍无名的合肥近年来能够声名鹊起,其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个重要引擎。

但无论是青岛狂揽大学、打造国际海洋名城、青岛蓝谷,还是济南创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招揽大型科技企业,补齐这样的短板都是需要时间的,而新科技革命留给山东的时间窗口显然不是那么充裕。

所以,山东亟需的不是远在天边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虚名,而是一艘新科技驱动的强力破冰船,撞开面前的新经济坚冰,为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开出一条路来。

而以济南、青岛各自目前的实力,也许,联合破冰才是正途!

济南和青岛之间互补大于竞争

2018年年底,济青高铁就要迎来通车,山东两大核心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将正式成型。

这条高铁对山东的重要性,不啻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对珠三角的意义。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这样的超级城市组合,都在通过大手笔的交通布局,谋求协同发展,更何况体量小得多的山东半岛都市群?

在首届国际进出口博览会上,国家也已明确提出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由此可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经济并不是矛盾的。一个繁荣的经济带出现两个甚至三个特大城市并非什么难事,不然杭州何以在上海的后院崛起?

其实,济南和青岛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

近代以来,中国兴起的海滨大城无不是陆海结合之地。上海的崛起,得益于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以及苏浙富庶之地;青岛的兴盛,则依托于关键的胶济铁路,而济南作为津浦线和胶济线交叉的枢纽之地,其集聚作用为青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腹地支撑,使其不仅仅限于胶东一隅。

时至今日,这样的格局依然没变。济南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高铁枢纽仍是陆上交通末端的青岛与广大腹地之间的关键连接器。上文提及的双方在不同领域的各有所长,更是协同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目标来看,济青之间的冲突并不多。

青岛提出要“找准‘三个坐标’,在全省坐标中努力当好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国坐标中努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在全球坐标中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济南则提出“四个中心”,到2020年基本确立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到2035年,力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按照长板经济理论,双方应该着力发展自己的长板,通过协作尽可能快的弥补短板,而济青高铁打造的一小时经济圈,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好的实现长短板的弥合。

就像济南第一条地铁的车辆是青岛制造,而青岛国家海洋重点实验室的超算则是济南研发一样,这种高技术含量的CP组合,才是对山东发展最有利的。

其实,中国类似于山东的情况有很多,比如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和唐山,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甚至是广州和深圳。

对于双子星的困局,不久前辽宁省提出了一个思路值得山东参考,即支持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大连打造“自由贸易港”,再加上“丹东特区”,将形成差异化定位的铁三角,在朝鲜半岛局势缓和的大背景下,东北复兴未尝不能如愿。

山东的条件显然比东北更好。

前不久的上合组织会议上,中央提出在青岛建设上合自贸区,那么青岛作为欧亚大陆桥和太平洋海运的交点,作为上合自贸区与中日韩自贸区的交点,打造成东北亚核心的自由贸易港比大连更具优势。

就像深圳一样,自己壮大了,是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又能代表什么呢?

实至,自然名归。

总设计师三十年前就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