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文化市南|回首德县路,红瓦黄墙之青岛老建筑

2018-01-20 23:45 凤凰网青岛综合
  • T大

11282平方公里是她的外衣

大海是她最耀眼的裙摆

八大关、太平角是她的青丝

崂山是她脖颈的项链,色彩斑斓

她是“山东第一美人”

她的名字叫“青岛”!

底蕴深厚、建筑独特、景色宜人

青岛的美,千姿百态

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爱上青岛

凤凰青岛特别策划:青岛相册

从多角度为您展现青岛之美

凤凰青岛近期将陆续推出青岛相册特别系列

探秘文化市南

图说市南老建筑之见路如面

文化市南│12期

见路如面•  德县路

探秘文化市南|图说市南老建筑

红砖 绿瓦

历史 古巷

今夕 何夕

何去 何从

 

 

走过错综复杂的小路,转眼间,眼前一亮,一条蜿蜒的道路呈现在眼前,她是那样特立独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就是这样高傲的存在着。

她就是德县路,和沂水路恰好一东一西,把红顶、黄墙、紫藤、老建筑紧紧环抱起来,亦如一个高傲的女子,在讲述红瓦、蓝天,讲述自己的与众不同,讲述青岛的老故事。

青岛不老,老街不少。站在德县路与中山路交汇口向南北两个方向观看,回想那旧时华丽的欧式建筑和中国的棚户区分立两旁, 分明就是在上演着双城记,让人感觉差别之巨大。

 

走在德县路,自西北至东南先后与潍县路、浙江路、曲阜路、安徽路交汇,沿路有清真饭店馅饼粥、青岛七中、天主教堂、德县路小学、老舍公园等,也是欧式建筑原汁原味的体现。

漫步在这条幽静的小路,可以看到很多小院建筑,院墙已经将这里与来往的车辆分为两派,干净,一尘不染的在马路边圈起他们自己常年生活的地方。

她又在这里接地气的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承接着历史与现在的转换。

 

老建筑还在,新商圈也在,特立独行的德县路此时又披上了一条烟火气的外衣,显得越发朦胧可爱。

在德县路豆蔻年华之时,以胶州路为界划分为市区与郊区;在市区内,又以德县路为界划分出极具殖民性质两个居住区。

德县路以南为外国人居住的青岛区,德县路以北为华人居住区。

日本侵占时期叫治德町,我国接收青岛以后才正式命名为了德县路。

走过胶澳帝国法院旧址、总督牧师旧宅、圣功女子中学等等,更加清楚明白这里不仅是目视一切双城记的分明,更是一段段悲痛鲜明的历史记载。

她越发因为这段过往的历史,而显得分外具有魅力。

德县路2号是胶澳帝国法院的旧址,也是德国殖民时期最后完成的公众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造价不菲,红瓦、黄墙,现在也能感受到他的大气与宏伟。

 

德县路三号就是总督牧师旧址了,这里建于1901年。

日据时期,这里是一家日本诊所,现在已经成为民居。

 

继续走就可以看到来到德县路4号的一座路德公寓,他有着德式建筑的浑厚与凝重感,这里与1914年成为了一家日本医院,中国人极少来这里看病,这里收费高,属于上层社会的私立医院。

德县路7号,曾是日本人的私宅,沈鸿烈也曾在这里居住,他于1927年11月升任海军总司令,这里分上下两层,里面有地下室与牢房,曾经有许多的革命志士就是在这里被迫害致死。

德县路的17号,便是人民医院了,这里于2009年9月搬迁至此,其前身为德国人所建的“福柏医院”。

 

这里还有圣弥厄尔教堂、德县路小学和青岛七中。

德县路现在仍然保留着老建筑远处的样貌与特点,连风格与色彩都保留着原来的特色。

她店铺林立,美食众多,咖啡店都越发显得文艺、独特。而至今,站在德县路与中山路交汇口看,可以看到一条美丽,优雅,有故事的骄傲老路。

有历史的,不光是德县路的建筑,连她的马路,都是诉说不尽的故事。

 

青岛老马路曾经说过三大怪之说,第一怪是“波螺油子”;第二怪是马路建在房子里;第三怪是绕了一圈又回来。

而德县路,就占了三大怪中的第一怪,就是马牙石非常滑溜,被人们磨的很油滑,曲折而滑溜。

它现在已经几经休整,路面大多是平整的“柏油”路面,剩下的“波螺油子”已经不多了。

(图片来源:老冯拍楼)

从“柏油”路面到“波螺油子”,从“双城记”的不同风格到她的相互融合,德县路的古往今来像我们展示的淋漓尽致。

她因为历史而神秘,也因为历史而越发美丽,仿佛这里可以看到旧事的老青岛,在雨中摇曳,在风中飘荡。

 

所以比起德县路的老建筑,她每一栋老建筑里的老故事更是诉说不尽,越了解,越想了解,却越又了解的不够深刻,不够独特。

她让人流连忘返,意犹未尽。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