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文化市南|繁华逝去,烟雨楼阁,尽在四方路

2018-01-13 21:55 凤凰网青岛综合
  • T大

通过中山路,在中段的位置便看到四方路的路牌。折转进去,这段步行不过二十分钟的老路已被涂上“征”字,纳入棚户区改造。

四方路作为老街的代表,东起济宁路,经芝罘路、易州路、博山路、潍县路至中山路。短短的一条路,记载了辗转多年的历史。

(图片来源:摄影师鹤明)

散步在四方路,走过一遍又一遍,细细摩挲泛黄的墙面,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留下的痕迹和故事。

四方路街区是青岛城市建设初期的华人居住区,街区的里院建筑群是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青岛乃至全国特色民居的典型代表。

红旗院、大茅房、大鲍岛成为老青岛人对四方路的记忆名片。

(图片来源:王琪)

德占时期的首片“华人区”——大鲍岛区,在青岛人的习惯里统称为:四方路一带。因其紧邻昔日繁华鼎盛的商业文化中心中山路,这里也曾是青岛重要的繁荣街区。

查阅资料,沿着四方路的东头往下走,旧时的四方路老街两旁沿袭民国时期的买卖习俗:土产杂货。朱颜未改的大院里主人大多已孔雀东南飞,来往进出的住家户大多是操着南方北调的小商贩。

穿过黑不隆冬的门洞,望着挂满衣服的天井,看着长满铁锈的栏杆,听着楼上厕所的滴水声,老院子在岁月的长河中静寂。

(图片来源:鹤明)

走出大院,横过马路是小有名气的平康东里,高大的四层楼分为左右两个天井。密密麻麻的窄门紧闭着一个挨一个,昏暗的天井如深夜般万籁俱寂。

(图片来源:摄影师张岩)

当年的撒娇声、坏笑声一去不复返。左边的黄岛路自由市场熙熙攘攘,右边的易州路快餐店是你来我往。

正右方的泰兴里大院人烟稀少,它的老邻居“四方路大茅房”和“瑞芬茶庄”还依然故我地呆在老地方。

(图片来源:摄影师张岩)

上世纪二十年代这条小街上就店铺林立,当年岛城三大茶庄之一的“泉祥”如今已变脸为门庭若市“马家拉面”,老字号“同和祥”杂货铺的后人早已把它弄成了溢满书香的“学苑书店”,“单家药铺”也搞成了一家美容美发用品店。这儿曾一度成为以“新华纳”为领头羊的名扬四方的美容美发用品一条街,现在大多不见了踪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四方路小商品服装市场为中心的大鲍岛区,商贾林立,老字号新门头比肩共存。逛街累了乏了饿了,遍布四周的“馅饼粥”的羊肉火烧、“十乐坊”的锅贴、“苟不理”的包子、“江南饭店”的红头鱼砂锅等等如不能满足你,那“实验饭店”、“广东饭店”、“乐口福”以及大大小小的餐馆则可以让你大快朵颐。

饭后到“天德堂”或“玉生池”理理发,泡个澡睡一觉,精神抖擞地逛一圈黄岛路市场和潍县路海鲜市场买点海鲜时蔬。

晚上约着朋友家人去永安大戏院听戏听相声曲艺,平静安宁的生活节奏缓缓的,却是丰盈满足的。

记忆中的大鲍岛区,最令人神往的是硕大神秘的“里院”,除了赫赫有名的黄岛路里院,四方路19号店红旗院也是充满了轶闻之地。

以德县路以北、胶州路以南构建的奉四方路为轴心的城廓里,至今还呼吸着些许沧桑传奇的老门洞、大杂院。

笔者走访时,门洞子顶上“向阳院”、“朝阳院”、“红旗院”的大字那么光鲜。

而现在向阳院、红旗院大门已紧闭,朝阳院未寻得踪迹,原住民大多选择离开了,难以看到里院的全貌,只见得墙上斑驳的黄色漆字:红旗院、向阳院,随着岁月斑驳,混乱中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大鲍岛,四方路,里院,这些曾代表着典型青岛特色的符号,黯然地存在于建成百年后的今天。

记忆中的美食、渐成危楼的里院、破碎的百年“车轮石”……

我不知道未来的“大鲍岛区”最终会成为怎样?却笃定地相信,这些百年以来承载了无数青岛人的生活、梦想和历史的里院、街道、建筑、树木是不可再生的城市记忆。

逝者如斯,任何坚硬的物体最终都将云散,但记忆永存。

夕阳下,踏着车轮石,倚靠在泛黄的墙面,听听来自里院的青岛故事。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