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协委员王建:率先打造制造业强市

2018-01-11 10:12 凤凰网青岛综合
  • T大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使命激荡人心。时序更替,又到一年青岛两会时。2017年,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作为国家沿海中心城市的青岛,明确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把青岛建设的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2018年1月8日,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青岛两会正式拉开大幕,千余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一堂,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再踏新征程,2018青岛的各领域发展究竟路向何方?凤凰网青岛直击两会现场,第一时间为你带来代表委员们眼中的青岛2018,让我们一同聆听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两会声音”。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王建

王建,1964年8月生人,中共党员,本科工学学士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黄岛分局局长、党组书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副书记。现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

主要负责我市装备工业、汽车产业、互联网工业、油气管道整治、成品油市场监管和应急管理及委机关党建等方面工作。牵头推进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作为第十三届市政协委员,全程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会议期间,认真听取并讨论了市政协十二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协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圆满完成了提案审查等各项工作。作为经济界一组召集人,组织制定了所在组的界别工作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界别活动。撰写了《打造创新链,构建生态圈,引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等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市是传统制造大市,去年成功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应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一三三五”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双百千工程,突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打造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强市。为此,王建建议: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谋划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引领发展

高度重视发挥传统产业压舱石作用。“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我市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虽带来较大的转型压力,却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在实施精准招商、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同时,坚持“一业一策”,综合采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市场细分等手段,厚植深耕、做精做细,破解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构建未来产业引领、新兴产业隆起、传统产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坚持走“互联网+先进制造”的发展路径

青岛市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处于2✊0-3✊0之间。应立足发展阶段,大力推进智能升级,分层次指导企业开展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同步建设智能制造服务商和方案提供商队伍,鼓励大企业组建专业公司输出解决方案。

聚焦智能家电、轨道交通和船舶海工等优势领域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统筹谋划,突出主业,完善配套,攻克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出台专项规划和政策,加强产业引导、优化区域布局,着力打造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激发动力,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持续完善“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机制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引入产业资本,共同创建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建设多方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

发挥大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基础作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保障服务作用,形成若干个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中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

引导中小企业上“云”

推广海尔COSMO、酷特智能、三迪时空等互联网工业云平台,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实现建平台与用平台双向迭代、双向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着力构建支撑保障体系,破解瓶颈制约,提升青岛制造综合竞争力

坚持把人才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当务之急,应加速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工匠等三类人才队伍。目前我市既懂制造业又通信息化、“软”“硬”兼备人才较为缺乏,应从高校课程设置、对外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培养引进一批复合型人才。弘扬老一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加快培养具备互联网时代气质的创新型企业家。借鉴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完善职教培训制度,培育高技能工匠。

多渠道破解融资难

推进顶层设计,健全银企政合作机制,引导银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实体经济投放力度。引导企业拓展股权融资、企业债、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渠道,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风险。

持续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

制造业及其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约占全市GDP的2/3,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应强化认识,坚持制造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学习借鉴深圳、宁波、武汉、成都等城市做法,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